举办各种赛事能提振城市经济,已经成为近几年的潮流。
近日,武汉举办的马拉松赛事火了。本届武汉马拉松共有四万余名马拉松职业跑者、爱好者参与。经过激烈角逐,埃塞俄比亚的选手阿塞法· 门格图斯· 内格沃以2小时8分51秒的赛会纪录成功夺冠,女子马拉松冠军同样被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古特尼·肖恩·伊马纳夺得。
2016年武汉首次举办马拉松,截至3月23日,武汉共计举办7届马拉松,累计吸引全球近40万名选手参赛,间接带动消费约60亿元,对武汉的经济有明显的拉动作用。
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,将实施提振消费的专项计划,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,释放文化、旅游、体育等消费潜力。两会结束后不久《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》随即出台,《方案》提出:“支持各地增加优质运动项目和特色体育赛事供给。优化营业性演出、体育赛事和各类大型群众性活动审批流程。”
近年来,在文体旅产业融合中,体育赛事的重要性逐渐显现,打破了此前演唱会一家独大的局面,与演唱会结合成为一种最新潮流,体育赛事和演唱会的组合为观众带来复合式体验。此前在新加坡F1夜间大奖赛期间,不仅有激烈的赛车比赛,还有共和时代、凯莉·米洛等歌手和团体的演唱会,这种多元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,为新加坡带来14亿元的经济收益。
现在各地都在大力开展体育赛事,带动消费增长,但体育赛事属于短期赛事,如何解决赛后的长尾效应问题,则是地方亟待解决的难题。
1
吸金的体育赛事
各地为何争相举办体育赛事?体育赛会的吸金能力或是第一位,据德勤统计,2023年全球体育科技市场规模达315亿美元,其中赛事场景贡献占比超40%,赛后衍生场景规模占比60%。
卡塔尔世界杯的直接收入为22亿美元,但相关衍生收益包括旅游、投资等长期效益超过170亿美元。短短28天的赛程吸引全球120万游客涌入,酒店入住率飙升至95%,航空运输量增长40%,餐饮零售业单日营业额突破2.3亿美元。这背后是赛事对消费场景的立体化重塑。世界各国都在为举办世界杯而明争暗斗。
且不说世界杯、奥运会、亚运会这样的体育盛会,就连F1这样的冷门体育赛事都是吸金利器。2025年F1中国大奖赛三天赛事约有22万人次到场观赛,刷新去年纪录。境外观众占比达到了15.25%,其中60%是专程从境外来沪观赛,比去年增加100%。
《2024年上海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》指出,2024年F1中国大奖赛直接经济影响14.06亿元,产出效应39.28亿元,拉动“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”旅游六要素15.93亿元。大赛期间,上海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63%,嘉定十家重点商贸企业3天总计接待近135万人次,营业收入近1.2亿元,较平日周末客流翻番。上海通过F1中国大奖赛和电竞全球总决赛,巩固其“亚太首发经济”地位,2023年首店经济规模达150亿元。赛事正在重构全球消费资源的空间分布。
紧邻上海的杭州在体育赛事经济上也不遑多让,亚运会和3月25日举办的国足世预赛对阵澳大利亚,都大幅提升城市形象,也为当地带来不俗的经济收益,国足对阵澳大利亚的比赛,球票销售火爆,现场观众超过6万人,带动杭州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超100%。
以最近火热的马拉松赛事为例,2025年全国马拉松锦标赛共有6站比赛,包括无锡马拉松、衡水湖马拉松、成都马拉松、四川眉山仁寿半程马拉松、南京仙林半程马拉松和甘肃金昌半程马拉松,马拉松站点的增加是各地大力争取的结果。2024年全国累计举办了749场各级各类路跑赛事,其中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330场,总赛事参赛规模达到704.86万人次,比2023年增长近100万人次。这些数据表明,中国的马拉松赛事数量和参与人数都在不断增加。
带动经济发展和提升城市形象是各地争抢马拉松举办权的根本原因。上海马拉松单场赛事直接经济效益达4.65亿元,带动周边餐饮、住宿、交通等关联消费超12.41亿元。赛事期间,外滩商圈客流量增长35%,南京路步行街零售额提升28%。通过融合城市地标与赛事IP,上海马拉松已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“流动广告牌”,吸引国际品牌赞助合作。
厦门马拉松则是文旅融合的典范,通过“环岛路赛道+鼓浪屿文化体验”模式,实现“一人参赛、多人旅游”的消费模式。2025年赛事期间,厦门酒店预订量增长42%,鼓浪屿景区游客量同比增加25%,带动文旅综合收入超8亿元。
刚刚结束的武汉马拉松也是收获满满,马拉松期间的美食生活节,共吸引了线上线下超过4000家商家和品牌热情参与,这为4万名参赛选手提供了饮食需求,武汉的小龙虾、热干面、樱花饼都成为选手们争相品尝的美食。因为这4万名参赛选手中有80%是武汉以外的选手,相关研究显示,马拉松赛事的外地参与者对赛事举办地及周围地区的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等间接消费的带动比例高达1比13。
2
同是亚运会,广州杭州谁赚翻了?
为举办体育赛事,很多地方会斥重资修建体育馆,但一个体育场馆的成本仅靠单一的体育赛事根本无法收回投资,如果不能合理利用赛事后的体育场馆,将注定是赔本的买卖,这样的案例无论是国内和国外都屡见不鲜。
公开资料显示,广州亚运会的总耗资约为1226亿元人民币,其中包括场馆建设与维护(约63亿元)、赛事运行资金(约73亿元)以及为了配合亚运会而进行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(约1090亿元)。这些开支涵盖了新建和改造比赛场馆、运动员村、交通设施、环保项目、城市美化等多个方面。
但钟南山院士在当时提到广州亚运会的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高达2577亿元,其中广州投资1950多亿元,带来债务2100多亿元。不过这一说法遭到了广州市财政局的否定,官方表示亚运总体预算136亿元,其中运行经费73亿元,场馆建设经费63亿元,目前实际支付91亿元,未支付45亿元。两者相差巨大,差别就在于广州5年来市级投入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90亿元,这笔钱算是亏损吗?显然不是。
网上依然有种普遍的观点:广州亚运会亏了,杭州亚运会赚了。
杭州亚运会期间,杭州明显吸取广州的教训,杭州亚运会的预算为449.6亿元,但实际花费可能更高。有报道称,实际花费可能达到1300亿元左右。支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场馆建设:347.7亿元、赛事筹办:101.9亿元、其他费用:包括运动员、技术官员、记者等的招待费用,奖牌制作费用,以及主办城市的基础设施提升等。而直接收入则为门票收入约6.1亿元、赞助收入约46.44亿元、转播收入约46.44亿元、特许商品销售约10亿元,合计约110亿元,也未能覆盖预算投资。
杭州亚运会表面上看亏了,实际上却是赚了。在杭州亚运会期间5G-A网络、自动驾驶巴士等技术的场景化应用,推动中国数字经济企业斩获超50亿美元国际订单。在亚运会后,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引入世界羽联总决赛、女排世俱杯等国际赛事,年均举办大型活动超30场,带动周边商业体营业额增长25%。黄龙体育中心通过“赛事+演唱会+会展”模式,2024年营收突破10亿元。
杭州亚运会“数字火炬手”NFT衍生出虚拟商品交易平台,2025年数字藏品交易规模达3亿元。亚运村转型为智慧社区,集成无人零售、AI导览等新业态,吸引科技企业入驻率达90%。
杭州为体育赛事的长尾效应难题打了样。
3
无法直接统计的收益
体育赛事除了门票、赞助商的赞助费、转播等可以直接统计的收益之外还有很多无法直接统计的收益。
卡塔尔世界杯期间,住宿、餐饮、交通等刚需产业直接受益。卡塔尔新建的“球迷村”集装箱酒店以每晚200美元的价格售出超10万间夜,多哈地铁单日客流突破80万人次,赛事周边餐饮企业营收同比增长300%。国际足联数据显示,每1美元门票收入可撬动8-12美元关联消费,印证了赛事对城市消费的乘数效应。
在赛事筹备期间创造的就业岗位激增,带动当地就业,拉动内需经济。卡塔尔世界杯新增就业岗位超150万个,涵盖工程师、语言服务、活动策划等中高端岗位。杭州亚运会衍生出电竞解说、无人机表演操控等新兴职业,带动长三角地区技能培训市场规模增长23%。
同时,科技的进步,推动体育赛事相关产业的延伸,北京冬奥会“冰丝带”场馆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,已应用于冷链物流和工业节能领域。赛事经济正在打破产业边界,构建“体育+”融合生态,杭州亚运会主火炬使用零碳甲醇燃料,带动绿色消费理念普及。“赛事-消费-可持续发展”的闭环正在形成。这种融合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收益也很难直接体现出来。
冬奥会推动京张高铁沿线冰雪旅游发展,2024-2025雪季张家口滑雪游客突破500万人次,崇礼区高端民宿入住率超85%,冰雪装备制造业产值同比提升22%。冬奥场馆首钢滑雪大跳台赛后开发为“冰雪+电竞”综合体,2025年举办国际电竞赛事15场,吸引游客超200万人次,带动石景山区文旅收入增长30%。园区内工业遗址改造的咖啡馆、书店年均营收增长50%。
在全球化竞争语境下,赛事经济已成为城市争夺国际消费中心地位的战略工具。麦肯锡研究显示,举办过国际顶级赛事的城市,其全球消费吸引力排名平均上升15位。卡塔尔通过世界杯将“卢塞尔”从沙漠新城打造成中东奢侈品消费地标,LV、爱马仕等品牌门店销售额增长400%;温布尔登网球赛让伦敦温布尔登区地价十年翻三倍,高端餐饮集群应运而生。杭州在亚运会期间旅游人数激增,赛事IP与城市地标的绑定,正在创造新的消费地理坐标。
亚运会后,杭州跻身“全球会议目的地城市”Top20,2024年承接国际会议数量增长40%,高端酒店平均房价上涨18%。杭州亚运会闭幕后,西湖景区国庆假期游客量同比激增45%。“赛事遗产”正成为城市消费的永久性资产。
从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到2023年杭州亚运会,从美国“超级碗”到英国温布尔登网球赛,赛事经济正在验证一个规律:当竞技场成为资源聚合的枢纽,城市的消费潜力将被重新定义。
该文为BT财经原创文章,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、复制、传播或改编该文章,如构成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热文推荐
举办各种赛事能提振城市经济,已经成为近几年的潮流。
近日,武汉举办的马拉松赛事火了。本届武汉马拉松共有四万余名马拉松职业跑者、爱好者参与。经过激烈角逐,埃塞俄比亚的选手阿塞法· 门格图斯· 内格沃以2小时8分51秒的赛会纪录成功夺冠,女子马拉松冠军同样被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古特尼·肖恩·伊马纳夺得。
2016年武汉首次举办马拉松,截至3月23日,武汉共计举办7届马拉松,累计吸引全球近40万名选手参赛,间接带动消费约60亿元,对武汉的经济有明显的拉动作用。
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,将实施提振消费的专项计划,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,释放文化、旅游、体育等消费潜力。两会结束后不久《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》随即出台,《方案》提出:“支持各地增加优质运动项目和特色体育赛事供给。优化营业性演出、体育赛事和各类大型群众性活动审批流程。”
近年来,在文体旅产业融合中,体育赛事的重要性逐渐显现,打破了此前演唱会一家独大的局面,与演唱会结合成为一种最新潮流,体育赛事和演唱会的组合为观众带来复合式体验。此前在新加坡F1夜间大奖赛期间,不仅有激烈的赛车比赛,还有共和时代、凯莉·米洛等歌手和团体的演唱会,这种多元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,为新加坡带来14亿元的经济收益。
现在各地都在大力开展体育赛事,带动消费增长,但体育赛事属于短期赛事,如何解决赛后的长尾效应问题,则是地方亟待解决的难题。
1
吸金的体育赛事
各地为何争相举办体育赛事?体育赛会的吸金能力或是第一位,据德勤统计,2023年全球体育科技市场规模达315亿美元,其中赛事场景贡献占比超40%,赛后衍生场景规模占比60%。
卡塔尔世界杯的直接收入为22亿美元,但相关衍生收益包括旅游、投资等长期效益超过170亿美元。短短28天的赛程吸引全球120万游客涌入,酒店入住率飙升至95%,航空运输量增长40%,餐饮零售业单日营业额突破2.3亿美元。这背后是赛事对消费场景的立体化重塑。世界各国都在为举办世界杯而明争暗斗。
且不说世界杯、奥运会、亚运会这样的体育盛会,就连F1这样的冷门体育赛事都是吸金利器。2025年F1中国大奖赛三天赛事约有22万人次到场观赛,刷新去年纪录。境外观众占比达到了15.25%,其中60%是专程从境外来沪观赛,比去年增加100%。
《2024年上海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》指出,2024年F1中国大奖赛直接经济影响14.06亿元,产出效应39.28亿元,拉动“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”旅游六要素15.93亿元。大赛期间,上海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63%,嘉定十家重点商贸企业3天总计接待近135万人次,营业收入近1.2亿元,较平日周末客流翻番。上海通过F1中国大奖赛和电竞全球总决赛,巩固其“亚太首发经济”地位,2023年首店经济规模达150亿元。赛事正在重构全球消费资源的空间分布。
紧邻上海的杭州在体育赛事经济上也不遑多让,亚运会和3月25日举办的国足世预赛对阵澳大利亚,都大幅提升城市形象,也为当地带来不俗的经济收益,国足对阵澳大利亚的比赛,球票销售火爆,现场观众超过6万人,带动杭州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超100%。
以最近火热的马拉松赛事为例,2025年全国马拉松锦标赛共有6站比赛,包括无锡马拉松、衡水湖马拉松、成都马拉松、四川眉山仁寿半程马拉松、南京仙林半程马拉松和甘肃金昌半程马拉松,马拉松站点的增加是各地大力争取的结果。2024年全国累计举办了749场各级各类路跑赛事,其中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330场,总赛事参赛规模达到704.86万人次,比2023年增长近100万人次。这些数据表明,中国的马拉松赛事数量和参与人数都在不断增加。
带动经济发展和提升城市形象是各地争抢马拉松举办权的根本原因。上海马拉松单场赛事直接经济效益达4.65亿元,带动周边餐饮、住宿、交通等关联消费超12.41亿元。赛事期间,外滩商圈客流量增长35%,南京路步行街零售额提升28%。通过融合城市地标与赛事IP,上海马拉松已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“流动广告牌”,吸引国际品牌赞助合作。
厦门马拉松则是文旅融合的典范,通过“环岛路赛道+鼓浪屿文化体验”模式,实现“一人参赛、多人旅游”的消费模式。2025年赛事期间,厦门酒店预订量增长42%,鼓浪屿景区游客量同比增加25%,带动文旅综合收入超8亿元。
刚刚结束的武汉马拉松也是收获满满,马拉松期间的美食生活节,共吸引了线上线下超过4000家商家和品牌热情参与,这为4万名参赛选手提供了饮食需求,武汉的小龙虾、热干面、樱花饼都成为选手们争相品尝的美食。因为这4万名参赛选手中有80%是武汉以外的选手,相关研究显示,马拉松赛事的外地参与者对赛事举办地及周围地区的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等间接消费的带动比例高达1比13。
2
同是亚运会,广州杭州谁赚翻了?
为举办体育赛事,很多地方会斥重资修建体育馆,但一个体育场馆的成本仅靠单一的体育赛事根本无法收回投资,如果不能合理利用赛事后的体育场馆,将注定是赔本的买卖,这样的案例无论是国内和国外都屡见不鲜。
公开资料显示,广州亚运会的总耗资约为1226亿元人民币,其中包括场馆建设与维护(约63亿元)、赛事运行资金(约73亿元)以及为了配合亚运会而进行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(约1090亿元)。这些开支涵盖了新建和改造比赛场馆、运动员村、交通设施、环保项目、城市美化等多个方面。
但钟南山院士在当时提到广州亚运会的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高达2577亿元,其中广州投资1950多亿元,带来债务2100多亿元。不过这一说法遭到了广州市财政局的否定,官方表示亚运总体预算136亿元,其中运行经费73亿元,场馆建设经费63亿元,目前实际支付91亿元,未支付45亿元。两者相差巨大,差别就在于广州5年来市级投入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90亿元,这笔钱算是亏损吗?显然不是。
网上依然有种普遍的观点:广州亚运会亏了,杭州亚运会赚了。
杭州亚运会期间,杭州明显吸取广州的教训,杭州亚运会的预算为449.6亿元,但实际花费可能更高。有报道称,实际花费可能达到1300亿元左右。支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场馆建设:347.7亿元、赛事筹办:101.9亿元、其他费用:包括运动员、技术官员、记者等的招待费用,奖牌制作费用,以及主办城市的基础设施提升等。而直接收入则为门票收入约6.1亿元、赞助收入约46.44亿元、转播收入约46.44亿元、特许商品销售约10亿元,合计约110亿元,也未能覆盖预算投资。
杭州亚运会表面上看亏了,实际上却是赚了。在杭州亚运会期间5G-A网络、自动驾驶巴士等技术的场景化应用,推动中国数字经济企业斩获超50亿美元国际订单。在亚运会后,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引入世界羽联总决赛、女排世俱杯等国际赛事,年均举办大型活动超30场,带动周边商业体营业额增长25%。黄龙体育中心通过“赛事+演唱会+会展”模式,2024年营收突破10亿元。
杭州亚运会“数字火炬手”NFT衍生出虚拟商品交易平台,2025年数字藏品交易规模达3亿元。亚运村转型为智慧社区,集成无人零售、AI导览等新业态,吸引科技企业入驻率达90%。
杭州为体育赛事的长尾效应难题打了样。
3
无法直接统计的收益
体育赛事除了门票、赞助商的赞助费、转播等可以直接统计的收益之外还有很多无法直接统计的收益。
卡塔尔世界杯期间,住宿、餐饮、交通等刚需产业直接受益。卡塔尔新建的“球迷村”集装箱酒店以每晚200美元的价格售出超10万间夜,多哈地铁单日客流突破80万人次,赛事周边餐饮企业营收同比增长300%。国际足联数据显示,每1美元门票收入可撬动8-12美元关联消费,印证了赛事对城市消费的乘数效应。
在赛事筹备期间创造的就业岗位激增,带动当地就业,拉动内需经济。卡塔尔世界杯新增就业岗位超150万个,涵盖工程师、语言服务、活动策划等中高端岗位。杭州亚运会衍生出电竞解说、无人机表演操控等新兴职业,带动长三角地区技能培训市场规模增长23%。
同时,科技的进步,推动体育赛事相关产业的延伸,北京冬奥会“冰丝带”场馆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,已应用于冷链物流和工业节能领域。赛事经济正在打破产业边界,构建“体育+”融合生态,杭州亚运会主火炬使用零碳甲醇燃料,带动绿色消费理念普及。“赛事-消费-可持续发展”的闭环正在形成。这种融合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收益也很难直接体现出来。
冬奥会推动京张高铁沿线冰雪旅游发展,2024-2025雪季张家口滑雪游客突破500万人次,崇礼区高端民宿入住率超85%,冰雪装备制造业产值同比提升22%。冬奥场馆首钢滑雪大跳台赛后开发为“冰雪+电竞”综合体,2025年举办国际电竞赛事15场,吸引游客超200万人次,带动石景山区文旅收入增长30%。园区内工业遗址改造的咖啡馆、书店年均营收增长50%。
在全球化竞争语境下,赛事经济已成为城市争夺国际消费中心地位的战略工具。麦肯锡研究显示,举办过国际顶级赛事的城市,其全球消费吸引力排名平均上升15位。卡塔尔通过世界杯将“卢塞尔”从沙漠新城打造成中东奢侈品消费地标,LV、爱马仕等品牌门店销售额增长400%;温布尔登网球赛让伦敦温布尔登区地价十年翻三倍,高端餐饮集群应运而生。杭州在亚运会期间旅游人数激增,赛事IP与城市地标的绑定,正在创造新的消费地理坐标。
亚运会后,杭州跻身“全球会议目的地城市”Top20,2024年承接国际会议数量增长40%,高端酒店平均房价上涨18%。杭州亚运会闭幕后,西湖景区国庆假期游客量同比激增45%。“赛事遗产”正成为城市消费的永久性资产。
从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到2023年杭州亚运会,从美国“超级碗”到英国温布尔登网球赛,赛事经济正在验证一个规律:当竞技场成为资源聚合的枢纽,城市的消费潜力将被重新定义。
该文为BT财经原创文章,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、复制、传播或改编该文章,如构成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热文推荐